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 > 教学科研 > 正文

治疗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大量胸腹水的用药体会

发布时间:2011/10/31 15:23:21 点击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一、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机制的认识以及近年的研究成果,肝纤维化、肝硬化可归属于中医的“癥积”、“肝积”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癥积”、“肝积”等的病机本质以血瘀痰结为主。清代陈士铎认为:“肝气一郁……日积月累,无形化为有形”,同时,“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据此,再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认为脾气亏虚、痰瘀交结、肝络阻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肝病大师关幼波也指出,“肝硬化是由于气虚血滞,以致瘀血滞流,着而不去,凝血与痰湿蕴结,阻滞血络则成痞块(肝脾肿大),进而凝缩坚硬,推之不移;若脉道受阻则络脉怒张,青筋暴露。”临床上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是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治疗方面,姜春华认为“肝硬化以血瘀为先,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使肝脏血行畅通,瘀血化除,瘀化则血行更畅,血行则瘀无所留,由此而肝气亦得畅通而无所窒碍。” 近年来广泛而深入的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抑制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促进增生的结缔组织的吸收与分解。同时部分实验已证明,化痰药对实验性结缔组织增生性病变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扶正补益药在抗肝纤维化的研究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慢性肝炎、肝硬化就整个病程而言多属本虚标实,除肿大的肝脾作为积块属实证外,每露正败之象,如乏力、消瘦面黄、纳呆便溏等。一味攻伐非但于消积无益,反使脾气更虚、预后更差。古人曾有“健脾即可以磨积,脾健积自消”之说。这也是体现久病治本的一个方面。《活法机要》中也明确指出:“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肝实质细胞损伤及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扶正补益药可保护肝细胞、调控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还可在不同水平上影响结缔组织的代谢,与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药同用可取得相得益彰之效。同时,肝脏体阴而用阳,有藏血之能,以血为本,肝的病理特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火常盛而肝血常亏,故辅以养血柔肝以护肝体。肝主疏泄,肝气易郁,气滞则血瘀、则痰凝,“久病入络”,肝络闭塞,故兼以疏肝通络。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确立了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疏肝通络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基本治则。临床当中我们体会到益气养血结合活血化瘀法比单纯活血化瘀效果要好,疏肝通络结合活血软坚药比单纯活血软坚对缓解门脉高压效果更佳。根据如上观点,我们治疗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常用的自拟方药是:“肝复欣胶囊”系列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用于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并能有效的提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通络软坚胶囊”系列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疏肝通络,用于软化肝脾、降低门脉高压; “消臌软坚丸”系列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治疗肝硬化胸、腹水;“缩脾胶囊”祛痰散结,缓解脾亢治疗巨脾;“益血宁胶囊”养阴补血、凉血止血,提高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健脾养胃胶囊”健脾和胃、舒肝理气,治疗消化不良,并有治脾肿大之功效等等。我们还采用了中成药复方疗法,即用两个以上的院内制剂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联合用药,或再配合汤药辨证施治及敷贴外治疗法达到整体治疗、辨证施治、增强疗效的目的。我们二十多年来先后收治了数万名肝硬化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体药物的选用:健脾益气、养血柔肝类如红参、灵芝、党参、黄芪、砂仁、白术、茯苓、当归、熟地、何首乌、鸡血藤、白芍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类如丹参、炙鳖甲、龟板、醋山甲、红花、桃仁、生牡蛎、莪术、土元、水蛭等;疏肝通络类如丝瓜络、地龙、醋山甲、柴胡、郁金、青皮、赤芍、泽兰叶、枳壳等;凉血止血类如三七、地榆、小蓟等。
 
    用现代医学关点论述一下我们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常用中草药的药理作用:

    目前对肝纤维化的研究共识认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增殖是肝纤维化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中药的单味药研究方面,丹参能降低TGF-β1RNA的含量,抑制肝星状细胞(HSC)转化为成纤维细胞的核分裂和增殖,并明显抑制I、Ⅱ和Ⅳ型胶原量的病理性增加。

    桃仁提取物通过提高肝组织胶原酶的活性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可有效抑制胶原等基质成分的合成代谢,促进其分解代谢。地龙则可能通过降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是肝星状细胞激活的标志)、TGF-β1、TIMP-1蛋白表达并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蛋白表达而抑制大鼠肝脏纤维化组织的形成,其本身含有的蚯蚓胶原酶能够直接降解间质胶原酶。
 
    当归则能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抑制肝内胶原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同时,泽兰、小蓟、赤芍、莪术、郁金等均可通过抗肝损伤、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等途径而参与抗纤维化的不同环节。

    复方研究方面,含鳖甲、黄芪、当归、丹参、赤芍等中药复方制剂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机制影响肝纤维化逆转及形成环节产生抗肝纤维化疗效。如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主要促进因子,从而影响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生成。通过减少肝内TIMP-1的表达,进而增强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生物活性,并从基因转录水平上诱导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生成,达到降解过度沉积的细胞外基质、软化肝脏之目的。同时,分子生物学研究还证实能抑制肝组织Ⅱ、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在体外能抑制培养的肝星状细胞Ⅳ型胶原mRNA的表达,提示中药作用部位在于胶原基因的转录水平。

    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脾肿大的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肝脾肿大乃湿热疫毒内袭营血,病久阻于肝脾之络,气机阻滞,瘀血内留,痰浊阻络,日久为积,而成“肝积”。

    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部分患者肝细胞功能损害较轻,然而脾脏较肿大,其原因或既往曾反复外感、多次发烧,营卫失和,或因脾气亏虚、胃失和降,长期腹胀便溏、纳差、消化不良因致运化失职,精微不化反生痰瘀,内积而成脾脏肿大。所以在治疗上,要强调注意保养,第二要根据病因各异采用不同的方药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对于多数慢性肝病肝脾肿大者,治宜疏肝健脾、养阴活血、益气和胃,常用中药有党参、黄芪、炒白术、砂仁、炒鸡内金、白芍、柴胡、郁金、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炙鳖甲、泽兰叶;熟地、枸杞子、香附、木香等辨证选药组方即可。对于肝硬化脾肿大患者则又侧重于软坚通络,常用如党参、黄芪、当归、丹参、炙鳖甲、醋山甲、郁金、泽兰叶、生牡蛎、莪术、水蛭、三七、小蓟等。对于巨脾病人,应用化瘀祛痰、软坚散结中药组方,配合脾介入疗法缓解脾亢,把脾治软治小。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

    目前国家治疗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主要是手术、介入、抗病毒结合保肝维持治疗,但尚无系统的治疗方药,所以患者花钱很多,而生存率很低。

    200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上,知名专家专题报告中讲到:“20%-30%的肝硬化可以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6%-15%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而五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55%,失代偿期肝硬化为14%。每年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约为30万-50万人。”2005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上,中外专家的共识是肝纤维化、肝硬化都是可逆转的。这一共识为我们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更坚定了信心。

    我们河北中医肝病医院,自建院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各种肝炎、肝硬化的研究和治疗,远在十年以前,我们以中医为主结合西医治疗过的中晚期肝硬化患者,遍布全国各省市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不少人健在,一直在参加工作。但有一部分人因当时治疗时间短,停药过早,又不注意保养,受大累、生大气或喝大酒,先后出现复发。近几年来,我们总结经验,发展疗法,研制了治疗各种肝炎、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胸腹水、肝癌、脂肪肝、胆囊炎、胃病及各种合併症的院内制剂35种,通过口服及高位保留灌肠或低位保留灌肠法加强治疗的汤药协定处方70多个,购进大量现代化的检验、检测及抢救设备,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专家队伍,把我院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型的、充分突出中医的中西医结合的肝胆病专科医院。  
    
    对于来诊的患者,经检验发现肝功能明显异常或出现胸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或多脏器衰竭的危重患者,收入住院采用“中西医结合三联法”进行救治。在住院部,医生护士必须遵照院内制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和护理规范,从事治疗和护理、书写中西医结合病历和护理记录,实行中西医结合院长查房。所谓中西医结合三联法就是:运用院内中成药采用复方疗法整体治疗,再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汤药口服或高位、低位保留灌肠治疗,增强疗效;同时结合西医的常规治疗或高科技检验手段及抢救手段,大大提高了对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了病死率,90%以上的危重患者都能转危为安,病情稳定,平均住院一个月左右,顺利出院,出院后转门诊部继续服用院内中药制剂。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分阶段按疗程采用院内中成药复方疗法辨证施治:肝功能异常者服用“舒清丸”治疗胆红素升高,“酶清丸”降低转氨酶,“肝复欣胶囊”系列调节免疫功能、调整蛋白比值,“通络软坚胶囊”系列软肝缩脾降低门脉高压,“消臌软坚丸”系列软肝软脾、降低门脉高压、理气利尿,治疗胸腹水,“缩脾胶囊”配合脾介入疗法缓解脾亢治疗巨脾,“益血宁胶囊”提高白细胞血小板,“克岩胶囊1号”、“克岩胶囊2号”软肝软脾软瘤抗癌,配合介入疗法治疗肝癌等等。以上方药联合运用,体现了整体治疗和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治疗大法,要求肝硬化患者坚持服药3-4年左右,达到把病毒转阴或稳定到弱阳。生化检验:白蛋白、球蛋白、胆红素、转氨酶、血常规、血凝四项及肝纤维化四项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作B超前后对照:肝脏明显治软、脾脏明显治小、门静脉明显降低。作肝活检,从肝穿病理片对照显示肝硬化明显逆转。患者面色好,体症消失,能上班工作,方可停药。停药后注意保养,绝对忌酒,定期复查,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即可健康长寿。

    附肝硬化典型病历: 

    两例肝硬化患者经8 个月以上的我院中药治疗,治疗前后肝脏病理组织学对照 (以下病理资料,由报告,北京佑安医院制作)。提示肝硬化经中药治疗是可逆的。

    例1:高某某,男,31 岁,河北省唐山市人。治疗前病理结果:肝小叶结构紊乱,假小叶形成。诊断:肝硬化。治疗9个月后,病理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G2S3-4。

 


    例2:申某,男,35岁,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治疗前病理结果:活动性肝硬化。治疗8个月后,病理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G1-2S4。

 

    四、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治疗肝硬化大量胸腹水的临床研究

    为了验证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治疗肝硬化大量胸腹水的疗效,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部患者,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及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肝硬化诊断标准[1],同时超声检测证实有腹水或胸腹水,腹水程度按文献标准执行[2](重度腹水:肝前出现无回声区;中度腹水:肝肾间隙出现无回声区;轻度腹水:仅在盆腔出现无回声区),并排除癌性、肾源性、结核性等其他性质腹水。中医辨证分型按1993年11月洛阳会议“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执行”[3]。所有患者共3266例,其中男性2457例,女性809例,年龄20-77岁,所有病例均为重度腹水,其中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2910例,丙肝后肝硬化97例,酒精性肝硬化54例,乙丙重叠感染后肝硬化25例,乙戊重叠感染后肝硬化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后肝硬化8例,心源性肝硬化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2例,肝豆状核变性后肝硬化3例,病原不明性肝硬化133例。其中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2854例,电解质紊乱1053例,肾功能不全325例,上消化道出血237例,肝性脑病103例。

    治疗方法

    在休息为主、合理饮食的基础上,采取如下治疗措施。西医综合治疗:①限制水盐摄入:低盐饮食,每日进水量为前日尿量加500ml左右。②基础治疗:根据肝功能情况,分别给予甘草甜素类药、苦黄、茵栀黄、舒肝宁、支链氨基酸等。③利尿剂的使用:安体舒通,每次40-100毫克,每日3次,效果不佳联合速尿,每次20-40毫克。④人血白蛋白的使用:酌情使用,必要时每周1-2次,每次10克。⑤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者,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钠,或喹诺酮类;电解质紊乱者,予高渗盐、补钾等纠正电解质;肾功能不全者,予多巴胺等药物扩血管,改善肾循环;上消化道出血者,予善宁、垂体后叶素等药物止血治疗;肝性脑病者,予甘露醇、精氨酸、雅博司等药物脱水脱氨治疗。

    在此基础上加用本院研制的中成药和汤剂处方。具体有肝胃欣胶囊(红参、灵芝、首乌、当归等),每日3次,每次5-6粒。消臌软坚丸或宣肺利水丸(丹参、生黄芪、白术、炙鳖甲、醋山甲、沉香、葶苈子等), 每日3次,每次7克。通腑泄浊高位保留灌肠汤药(大黄、牡蛎、泽泻等)治疗肾功能不全,每日高位保留灌肠1-2次,2周为一个疗程。退黄降氨汤(大黄、赤芍、蒲公英、冰片等)治疗肝性脑病,每日1次低位保留灌肠,1周为一个疗程。治腹水汤药方一(湿热内蕴型:泽泻、泽兰、车前子、茯苓皮、冬瓜皮、白术等)、方二(肝肾阴虚型:炒白术、泽泻、泽兰、沙参、麦冬、陈皮、车前子等);方三(脾虚气滞型:柴胡、炒枳壳、香附、炒槟榔、厚朴、大腹皮、泽泻等);均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方四(治胸水汤:黄芪、 炒白术、瓜蒌、葶苈子、 冬瓜皮等)。

    治尿蛋白汤:1)脾肾两虚 湿热瘀阻型:仙灵脾、山萸肉、白术、茅根、蒲公英等。2)肝肾阴虚 湿热留恋型:生地、山萸肉、炒山药、丹皮、大腹皮、茯苓、虎杖、丹参等。患者平均住院治疗天数28天,腹水消失或基本消失,病情稳定,出院后继续服院内中成药采用复方疗法巩固治疗。

    对内毒素血症,予化瘀解毒汤(大黄、赤芍、蒲公英、茜草、生地等)低位保留灌肠,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1.3   观察指标 

    (1)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每半月检查一次或根据病情而定。(2) 彩色超声:肝、脾、门静脉主干内径、腹水分级等,由专人在同一部位探查。(3) 远期随访:3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至12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统计软件做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执行[3]  显效:疗程结束时,(1)症状消失,一般情况良好。(2) 腹水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叩痛压痛。(3)肝功能(ALT、TBil、A/G或蛋白电泳)恢复正常。(4)以上3项指标保持稳定3个月。好转:疗程结束时,(1)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 腹水减少至轻度而未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叩痛及压痛。(3)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正常。无效:未达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2.2  疗效观察 

    显效2635例,占80.7%;有效572例,占17.5%;无效59例,占1.8%;总有效率达98.2%。

    2.3 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彩超学改善情况: 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彩超学改善情况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患者治疗前后电解质、肾功能、血氨变化情况: 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电解质、肾功能、血氨变化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患者治疗后腹水消退时间情况:  腹水消退者共2635例,其中大部分于15天内腹水消失2118例(占80.4%),平均腹水消退时间比常规西药治疗明显缩短。

    2.6腹水消退患者远期随访情况:  腹水反复发作是影响肝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处理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复发病例575例,为17.6%。该药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远期效果尤为明显,可有效控制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讨论

    肝硬化大量胸、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是肝硬化的晚期表现,其发病因素除公认的引起早期腹水的主要原因如钠水潴留、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以及淋巴液漏出过多外,多种并发症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严格限制钠及利尿剂导致的低钠血症、肝肾综合征、内毒素血症等诱发或加重了本病的产生与发展。此时仅用大量西药利尿剂往往无效。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是在肝硬化气虚血瘀基础上,导致肝脾肾功能彼此失调,造成气血水不通,水湿停于胸腹所致,病机复杂,因此诊治应有异于一般肝硬化腹水,同时,大量利尿剂逐水又会伤阴、损及脾肾,常常诱发消化道大出血,电解质紊乱,导致肾衰,往往加重病情。

    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本院研制的中成药,肝胃欣胶囊气血双补,养肝益肾,以提高白蛋白、调整蛋白比值、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主,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以改善肝功能;消臌软坚丸健脾利湿、舒肝理气、行气利水、软坚散结,以阻逆肝纤维化、缓解门脉高压、利尿为主,并能有效调整蛋白比值、改善肝功能、软肝缩脾。治腹水汤药,则主要根据肝硬化腹水后期的主要证型:湿热内蕴型及肝肾阴虚型而设,通过辨证施治,重在利尿,增强对大量胸、腹水的功效,部分患者胃肠胀气偏重,口服健脾消胀汤,健脾利湿、舒肝理气,以理气为主结合利水缓解腹胀。对早期的稀释性低钠血症应予限水,酌情给予渗透性利尿剂(如甘露醇)排出多余水分,而对真性缺钠性低钠血症不仅需饮食给钠,严重时还需静脉补钠。肝硬化患者积极处理低钠血症对防治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有益。中药保留灌肠法则主要用于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医认为肝病晚期并发肾功能不全,多是正气本虚,浊毒瘀热阻滞、气化失司所致,在加强支持治疗、配合肝胃欣胶囊等扶助正气的基础上,通过中药高位保留灌肠,降低尿素氮、肌酐,保护肾功能,又有退黄降酶及利尿之功能。其疗效机制,除透析、导泄作用外,还与消炎抑菌、解除肾小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清除内毒素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关。复方大承气汤加减治疗主要用于胸腹腔感染及高烧不退、用抗生素疗效不佳的患者,与抗生素联合用药,能有效退热而缓解病情,中医认为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感染,多是由于脏腑气机郁滞,升降失司,郁结化热而致里热实证,进而热、毒、瘀、湿结聚不散而成热毒炽盛、气血逆乱。本方清热解毒、通腑攻下为主,具有明显的抑菌消炎、清除内毒素、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等作用。退黄降氨汤,采用低位保留灌汤法治疗肝昏迷,清热解毒、化痰开结、醒神开窍,消除大肠内毒素,有明显的退黄疸降血氨作用。再配合输精氨酸、雅博司等西药,明显提高了对肝昏迷患者的治愈率,减少了病死率。
 
    临床上慢性肝病会并发多种肾脏病理改变,如乙肝相关性肾炎、肝硬化并发并肾小球肾炎,以尿蛋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疗效较差,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或为脾肾两虚、湿热瘀阻,或为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而致精微不固,治则健脾益肾、滋补肝肾、升清固精、清化瘀阻,收到一定疗效。  
 
    目前研究认为内毒素血症在肝硬化并发症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 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以及大量胸、腹水等的发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内毒素血症,如表现为低热、顽固性腹胀等,我们研制了化瘀解毒汤(大黄、赤芍、蒲公英、茜草、生地等)保留灌肠,以凉血解毒,清瘀育阴,驱邪扶正,消痞除胀。以清除、吸附肠道内毒素,调整菌群,改善病人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临床上很多大量胸、腹顽固性腹水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高黄疸、低蛋白血症,治疗上很难全面兼顾,西医适当配合输蛋白、血浆纠正蛋白比值,输抗生素消除腹膜炎,输保肝退黄药恢复肝功能、适当加用利尿药或做腹水超滤浓缩回输,配合中医消除胸腹水。我们中医一般采用治“水”为先,让患者饭后服用肝胃欣胶囊提高免疫力,纠正蛋白比值,服用健脾养胃或健脾消胀胶囊助消化,理气消胀,上下午服用消臌软坚丸软肝、软脾、理气利尿,再配合辨证施治的汤药或逐水贴加强对胸水或腹水的治疗,肾衰患者采用高位保留灌肠法通腹泄浊恢复肾功能,这样中西结合一般治疗半月至20天左右,患者大量的胸腹水消失或基本消失,若患者的胆红素仍然很高,难以消退,中医在西医继续治黄的同时,饭后停用肝胃欣胶囊,改服舒清丸治黄,或停用治水汤药改用汤药辨证治黄,通过中西结合三联法的联合救治绝大部分患者1个月左右会达到肝功能基本恢复,白蛋白明显提高,腹水、胸水消退或基本消退,转门诊出院带药巩固疗效。出院后的随访证实中西医结合三联法,还可以明显降低肝硬化腹水的,远期疗效理想,这对改善肝硬化病人的预后尤为关键。中成药和汤药的联合运用能有力地阻逆肝纤维化、缓解门脉高压,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提高血浆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抑菌抗炎、改善肾功能、消除内毒素血症等,再结合西医利尿剂,白蛋白、血浆,扩容,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止血、防治肝性脑病等对症处理,能有效地消除胸水、腹水,显著提高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8:324-329
2 梁扩寰.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86
3 张育轩.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7-238

(注:此论文发表于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第7期第523页)


参考文献
1  Arroyo V,Gerbes Al,Dubley FJ,Gentilinip,Luffi Get al.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refractory ascites and hepatorenal syndrome incirrhosis.Hepatology,1996;23(1):P164-176
2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8:324-329
3   池肇春,叶维法主篇.新编实用肝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4:237
4  朱文峰主编,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国家标准应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1999:403

 


 

更多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hbgbyy)。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