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是危害极大的一种感染病,它不仅严重危害大众的身体健康,对患者造成痛苦,也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极大的消耗。由于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还没有疗效确实及根治的治疗方法,使得目前抗病毒治疗的现状极其混乱,加上广大乙肝患者对乙肝的基本知识及其治疗现状不了解,以及他们求医迫切的心情,加上商业片面追求利润的驱使,使得各种名目的药物层出不穷,更有一些江湖游医钻空子打出各种所谓“转阴”药,这不仅对倍受乙肝折磨的患者雪上加霜,更对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巨大浪费。目前真正具有较好抗病毒疗效的药物。包括细胞因子类的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的拉米夫啶及中药提取物氧化苦参碱等,然而这些疗效确实的药物其疗效也是非常有限的。其实,药物本身的因素固然重要,但这些药物的疗效更加决定于乙肝患者本身感染状态,这使得那种追求单一药的一切努力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具体的说,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的成功与否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是否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否能诱发患者产生或提高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下面以几种代表性的药物为例,谈一谈如何正确乙肝抗病毒治疗现状。
一、干扰素
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主要机理为:
1.诱导感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并能使正常细胞形成抗病毒状态;
2.促进感染细胞I类抗原的表达,从而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CTL)对病毒感染细胞的作用,通过清除感染细胞或调动细胞内免疫而清除病毒。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干扰素的抗乙肝病毒效果同病例选择有密切关系,就是说不同的病人效果并不同,只有20—40%的患者干扰素治疗有效。对于垂直传播及感染病程长的患者几无效果,而且在有早期肝硬化及有中度以上肝功能损害的病人,干扰素的应当非常谨慎,以免出现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这使得我们对干扰素的用药方法、剂量以及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机制等方面,必须做深刻的思考和研究。在干扰素刚刚应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早期,医生和患者显然如获之宝,然而大部分医生显然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就是竭力向所有慢性乙肝的患者推荐干扰素,这千遍一律对待病人的方法是极其错误的,不仅对很多患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还导致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有学者分析干扰素疗效有限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
1.患者对干扰素产生抗性,这种抗性可能包括病人有干扰素抗性基因表达?或者产生干扰素中和抗体?这方面因素如果得到证实,我们就可以采取针对抗性的措施,而提高干扰素的疗效。
2.对于干扰素治疗有效的病人,可能存在体内内源性的干扰素生成不足或功能缺陷?如果由该因素导致患者体内病毒无法清除,那么补充外源性干扰素可能会帮助机体清除病毒。但我们应该考虑到机体不能清除病毒显然还存在干扰素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可能相当重要,但还没有被认识到。当然,如果没有当初的大量临床应用,我们也不可能深刻的认识干扰素的疗效,它使我们一方面慎重选则适合应用干扰素治疗的病人,另一方面,而寻求更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
在这类药物中,拉米夫啶是目前临床应用中疗效好的、代表性的药物。此类药物作用机制为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并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拉米夫啶可迅速有效降低血清HBVDNA水平,但是停药后高,长期应用可导致病毒发生变异。近来,对拉米夫啶的应用在广大医生及患者中争论较为剧烈,有的医生质疑拉米夫啶的疗效,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有的患者反映“贺普丁治疗就象吸毒一样,贺普丁用药后出现变异株和病毒反复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精神和经济的负担”。这些混乱的结果就是导致患者无法寻求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病情的康复失去信心。产生这些混乱的根本原因是广大医生和患者对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疗现状认识不清,特别是医生在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盲从,并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对待拉米夫啶这类药物要抱一种客观的态度,任何药物都有其有利和不利的一面,比如青霉素,有人用了后会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致死,也会发生细菌耐药,难道我们在临床上就停止使用青霉素吗?拉米夫啶在短期内对HBV的效果较好,长期应用时,如果病人体内病毒没有得到清除并出现变异这并不能说全是拉米夫啶造成的,而是医生的错,他没有根据病人免疫耐受的具体情况制定处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导致病人盲目持续服用拉米夫啶而导致出现变异株。我们医生知道长期应用会出现变异,我们为什么不采取措施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呢?我们应该根据病人免疫耐受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让病人盲目持续服用拉米夫啶而导致出现变异株,医生应该负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