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治未病”角度谈肝病防治系列讲座(二)
三伏将至,一些冬病夏治的话题也再次被人们提起,肝病属于春季疾病,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夏天治疗肝病?有哪些特点呢?这其中的治病原理是什么呢?
本来肝主疏泄,由于肝脏本身疾病导致肝脏疏泄功能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夏季,尤其三伏天,暑湿季节,外界湿热,加之饮食不节(洁),从而导致体内本来的湿热增加!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病毒携带者、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中医认为无论病因还是病理代谢产物都是湿热疫毒,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或者叫做暑季,伏暑,是湿热季节,在中医人体藏象对应是脾胃,脾胃湿热,临床上容易出现容易出现病毒大量复制,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腹水和腿肿反复,纳差,厌油,乏力,身体沉重,困倦,腹胀、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所以中医治疗除了原有的治则和注意事项外,应当突出健脾益气、清理肝胆湿热重点,所谓“春夏养阳”就是指注意顾护脾胃。应当加强一下以下几方面注意:
1、绝对禁酒,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及所谓的“保健药酒”。酒类中医属于湿热之品,直接损伤肝脏。尤其喝冰镇啤酒,吃烧烤、烤羊肉串更会加重病情。
2、禁食辛辣、油腻食品,比如辣椒、姜、葱、蒜、芥木油(面)等,肥肉、鸡肉、羊肉、甲鱼、鱼类等,瘦肉、牛肉、鸭肉炖烂后何以适当食用。肝硬化患者忌食鱼肉、汤,以防止由于血氨升高导致发生肝性脑病(肝昏迷)。湿热治病加上使用辛辣食品、辛温食品犹如火上加油,加上外界环境暑湿季节,病情必然反复加重。动物的蛋白质和脂肪消化需要胆汁参与才可以,但只是肝细胞分泌,在胆囊里储存,大量的食用动物的蛋白质和脂肪必然加重肝胆负担,加重病情,动物的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分解成CO2 + H2O + 尿素 + 能量,也可生成有机胺。 还可转变成其它含氮化合物。脂肪: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 可分解产生能量,也可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脂肪酸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也可生成中间产物-酮体。碳水化合物:彻底氧化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能量。也可生成乳酸,5-磷酸核糖,还原性的辅酶。另一方面由于肝炎肝硬化或者肝癌导致肝脏合成功能大量消失和下降,这是导致人体白蛋白和蛋白比值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旦确诊肝硬化肝脏肝细胞已经80%坏死和变性),从而造成血清氨升高,导致大脑氨中毒,出现肝昏迷!尿素和尿素氮升高, 醛固酮升高,肾小球髓袢重吸收增加,导致腹水、水肿加重,肾功能衰竭,从而出现肝肾综合征,这些都是比较危险的!预后不佳。
3、肝硬化患者出现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症的禁食生、冷、硬食品,以防止划破食道、胃底静脉,引起消化道大出血。比如水果营养价值很高,人体很需要,但是由于生、冷、硬容易划破食道、胃底静脉,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4、避免过度劳累。夏季是昼长夜短,活动量是冬季的两倍以上,加上现在的紧张生活节律容易劳累,所谓“春夏养阳”就是指注意顾护脾胃,还有一点就是要避免过度劳累。
5、喜怒适当,避免过度兴奋。夏季炎热人们容易兴奋。
6、预防感冒,可以适当室内体育锻炼,以不劳累为度。空调和电扇要避免直接吹人体,温度低也不要低于26-27摄氏度,这个节因为吹空调、扇电扇导致面瘫(面神经麻癖)、漏肩风(肩周炎)很多,感冒后是疾病尤其肝病复发和加重!
更多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hbgb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