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4日至3月1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共有近200篇与肝病有关的论文在大会上交流,涉及病毒性肝炎文章100余篇,覆盖抗病毒治疗、发病机制等各个方面。本文结合此次会议内容和有关的新研究结果,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供从事病毒性肝炎治疗工作的同道参考。
目前,全世界有约4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亚洲和非洲HBsAg 携带率为 8%~15%。在中国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为3000万,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携带HBV的母亲可以垂直传播给婴儿,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成为慢性HBsAg携带者。近一项研究显示,5年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硬化发生率为12%~20%,代偿性肝硬化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者为20%~23%,发展成肝癌者为6%~15%。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约25%~40%终将死于肝硬化或合并肝癌,男性HBV感染者终死于相关肝病的危险为50%,女性为15%。
治疗现状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主要和关键的治疗措施。抗HBV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和免疫调节剂。
干扰素
自1992年α-干扰素 (INF-α)被批准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以来,大量治疗实践证明,其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INF-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治疗剂量及疗程有关。治疗结束后即刻(近期)疗效(HBV DNA及HBeAg阴转)为30%~50%。而停药后1年(远期)疗效,约为20%~40%。INF-α治疗HBsAg阴转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多中心研究表明,应用INF-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4个月,30%~40%病人HBV DNA下降,ALT恢复正常,15%~20%病人HBeAg转阴,并出现抗HBe血清转换。对15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治疗组HBsAg、HBeAg和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7.8%、33%和37%,而对照组分别为1.8%、12%和17%。女性病人、无肝硬化、肝脏病变明显活动(ALT明显升高,肝脏炎症、坏死病变明显者) 及HBV DNA滴度低者疗效好;而血清HBV DNA水平高(>200 pg/ml)、母婴传播、前C区变异病毒株感染、肝硬化失代偿以及合并其它病毒(如HIV、HCV、HDV等)感染者疗效差。
核苷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进展很快。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拉米夫定(lamivudine)
近年来人们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服药2~4周后,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HBV DNA阴转率可达90%;1年时,HBV DNA持续阴转率为80%。ALT持续复常率为60%,但HBeAg阴转率约为20%~25%。HBeAg血清转换率(血清HBeAg阴转,抗HBe阳转)为15%~20%。治疗1年时肝活检复查,肝脏炎症坏死病变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亦减轻。但过早停药,多数病人复发。目前有人认为,出现HBeAg血清转换后,常可获得持久疗效,停用拉米夫定后不复发,可以作为拉米夫定停药的指征。因此建议,用拉米夫定治疗至病人出现HBeAg血清转换,继续用药6个月后复查,仍保持HBeAg血清转换者可以停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年。临床研究发现,病人治疗前血清ALT升高程度与HBeAg血清转换率密切相关。病人治疗前血清ALT愈高(ALT≥2~5倍正常值上限),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愈好。因此,应选择治疗前血清ALT升高的慢性乙肝病人接受拉米夫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