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 > 肝病常识 > 肝病快讯 > 正文

肝脏预处理机制的新进展

发布时间:2003/11/11 1:09:29 点击数: 文章来源:健康报(2002.04.12)

  缺血/再灌注是肝脏手术中短时钳夹肝十二指肠韧带后肝脏损伤、肝移植后移植物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大量动物实验显示,肝脏预先暴露于短暂性局部缺血、高热、轻度氧化应激,能够增加对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这种现象即称为肝脏预处理。

  肝脏预处理的发生可分为2个阶段。数分钟内出现即时期(早期预处理),包括能量供应的直接调节、pH调整、Na+与Ca2+的内环境动态平衡、半胱天冬酶(caspase)活化。刺激12-24小时后开始继发期(晚期预处理),它需要热休克蛋白HSP70、HSP27、HSP32/血红素加氧酶1等多种应激反应蛋白的合成。肝脏预处理并不局限于实质细胞,它还能够改善肝窦灌注、预防缺血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枯否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后一个作用对改善与肝脏缺血/再灌注相关的全身紊乱具有重要意义。

  现已部分揭示肝脏预处理的触发信号,发现腺苷、一氧化氮、活性氧簇能够激活多种蛋白激酶级联,如蛋白激酶C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验证肝脏预处理可用于防止肝脏手术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进行临床试验时,这些观察结果和对人类的初步研究为其提供了基本原理。 

更多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hbgbyy)。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