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腹腔内有少量的游离液体,一般为50毫升左右,主要在各脏器间起润滑作用,当腹腔内出现过多游离液体时,称为腹水。肝硬化是引起腹水的主要疾病,肝硬化腹水俗称肝腹水,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疾病。肝硬化患者一旦出现腹水,标志着硬化已进入失代偿期(中晚期)。
二、肝腹水的病因病理:
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为:门静脉压力升高、白蛋白降低、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内分泌功能紊乱等。肝腹水是肝硬化期肝脏生理机构的破坏和生理功能的丧失,是代偿期的一种病理表现。
肝腹水是肝硬化突出的临床表现;失代偿期患者75%以上有腹水。
腹水形成的机制为钠、水的过量潴留,与下列腹腔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有关:
a:门静脉压力增高:由于肝实质的生理结构破坏,导致下腔静脉和肝脏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肝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300mmH2O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b:低白蛋白血症:因为肝腹水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肝脏疾病的发展过程,在此之前由于肝脏的病变,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摄取,后导致营养不良,以及各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者合成障碍。而当白蛋低于31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致血液成分外渗。
c:淋巴液生成过多:肝静脉回流受阻时,血将经肝窦壁渗透至窦旁间隙,致胆淋巴液生成增多(每日约7-11L,正常为1-3L),超过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
d: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致肾钠重吸收增加。
e: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致水的重吸收增加。
三、肝腹水症状
出现腹水的早期,患者仅有轻微的腹胀,很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好,因此对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如果近期感觉腹胀明显,腰围增大、体重增长、下肢浮肿,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大量腹水时腹部膨隆、腹壁绷紧发亮,状如蛙腹,患者行走困难,有时膈显著抬高,出现呼吸急促和脐疝。部分患者伴有胸水,多见于右侧,系腹水通过膈淋巴管或经瓣性开口进入胸腔所致。同时伴有肝功能衰竭等病理表现,如黄疸、嗜睡、腹部不舒或疼痛,可继发不同程度的感染等。
肝硬化患者早期时将会出现肝腹水,随着病情加重,体内腹水将逐渐增多,但不同类型的腹水所伴随的症状也并不相同:
肝性腹水起病缓慢,一般先出现腹水,部分病人继之出现下肢水肿。
肾性腹水常伴有全身性水肿,且多从眼睑、面部开始,继之波及全身,而心性腹水及下腔静脉阻塞所致腹水则常先出现下肢水肿,继之向上遍及全身,并产生腹水。
腹水伴畏寒发热、腹痛 伴畏寒发热、腹痛、腹肌紧张及压痛,多提示各种原因所致的腹膜炎。
腹水伴黄疸、呕血、黑便 多见于肝硬化或肝癌及其它消化道肿瘤所致的腹水。
一般的腹部伴随的体态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
腹部外形及移动性浊音——此种为典型的肝硬化腹水,多呈蛙腹状,且腹软,多无压痛,移动性浊音两侧对称;结核性腹膜炎腹型可呈尖球状,腹壁较为紧张,触诊时腹壁有柔韧感;急性腹膜炎时则腹肌紧张,有压痛、反跳痛,且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当炎性腹水腹内有黏连时,虽有大量腹水,腹部膨隆,但可无明显移动性浊音或两侧移动性浊音不相对称;在女性患者须与巨大卵巢囊肿相鉴别,后者常以下腹膨隆为主,中下腹叩诊浊音,而两侧叩诊为鼓音;腹腔肿瘤所致腹水时腹部可见局限性隆起或触及肿块。
腹水伴肝肿大或肝缩小——肝硬化腹水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常伴肝肿大,晚期则肝可缩小;右心衰竭、心包积液所致腹水也可有肝肿大;肝癌时则肝大且质坚如石,表面可呈结节状;当急性型肝静脉阻塞时,则可有突发性进行性肝肿大并伴腹水迅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