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治疗儿童乙型肝炎
研究结果提示IFNa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其ALT正常化和HBV DNA清除效果较IFNa单项治疗更好。 Lagget et al [18]也证实拉米夫定和IFNa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或单用IFNa治疗效果。 Dikici et al [19]又对IFNa和拉米夫定不同联合方案治疗进行了比较,第1组患者接受IFNa 10 MU/m2和拉米夫定4 mg/kg (max 100 mg)同时用6 mo,继之单用拉米夫定6 mo; 第2组初始单用拉米夫定2 mo后,加用IFNa 6 mo,停用IFNa后再单用拉米夫定4 mo。
两组的拉米夫定和IFNa用量相同。 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联合治疗的比较显示在ALT正常化、HBeAg和HBV DNA清除、抗-HBe血清转化率相似。 但Lacaille et al [20]认为许多感染HBV的儿童并无明显临床症状,是否积极选择药物治疗还有争议。 拉米夫定实现HBeAg血清转换率并不理想,且拉米夫定对儿童与成人均有相似的高耐药率,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1 a后,在14-32%患者中检测到拉米夫定相关耐药的HBV株[21-24],而治疗2,3,4 a后则有38%,57%和66%患者中检测到拉米夫定相关耐药的HBV株[25-27],故长期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拉米夫定儿童治疗剂量为每天3 mg/kg(大量100 mg/d),疗程1 a,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 拉米夫定对ALT异常的患者疗效优于ALT正常的患者; 拉米夫定与IFNa联合治疗优于单用IFNa疗效; 拉米夫定对IFNa治疗无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仍有效,为此类患儿提供了希望。
3、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因素
HBV产生耐药机制是因其多聚酶的酶活性区发生YMDD的变异。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可诱导HBV变异而产生耐药性,使血清中已经阴转的HBV DNA重新阳转及水平升高,甚至病情复发。 Zhou et al [28]的研究结果显示HBV YMDD耐药的出现与一定的HBV基因型相关。 拉米夫定的作用机制是抑制HBV而不是杀灭HBV,肝细胞内的HBV能否彻底清除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故停药后受到拉米夫定抑制的病毒又重新活动起来,恢复病毒复制,导致肝炎复发。 未严格掌握适应证: 拉米夫定适用于HBV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对转氨酶较高的乙型肝炎患者有效,而对静止期的患者无效。 HBeAg的清除可能与HBV基因型有关,与B基因型相比,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阳性率,分别为16%与53%。 B基因型较C基因型对拉米夫定有更好的病毒学反应[29],但Chan et al [30]进行了拉米夫定治疗后HBV基因型与HBeAg血清转化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HBV基因型B和C患者的HBeAg血清转化率分别为28%和18%(P=0。30),故而认为拉米夫定治疗后HBeAg血清转化不受HBV基因型影响。 Hagmann et al [31]对16例HBV感染的儿童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回顾性研究发现,HBeAg清除与治疗前高ALT水平、低血清HBV DNA载量、病毒抑制水平及初治时的年龄相关。 Chien et al [32]研究结果也显示HBV基因型、年龄、附加治疗因素主要决定着对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持续反应。
总之,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是一种突破,用于儿童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肝组织学得到改善,对出现YMDD变异者继续服用拉米夫定仍有效,仍能获得HBeAg血清转换、继续抑制野生型HBV。 医生要正确掌握拉米夫定治疗的时期,决定患儿是否应该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是否结合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对长期服药的患儿,应进行随访和检测,观察远期疗效、免疫功能恢复情况等,减少病毒的变异和耐药的发生。 提高和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均有益处。
更多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hbgb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