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是指由于长期过量饮酒,
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产生破坏与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出现以代谢障碍、结构改变为基础的急、慢性肝损伤,严重时可致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衰竭。
当病变肝细胞具有明显炎症反应时,属酒精性肝炎阶段。
酒精性肝炎临床上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着,多伴有肝脏的脂肪变性或者纤维化。
中医并无酒精性肝炎,甚或酒精性肝病的病名记载,但是根据历代医家相关描述及现代酒精性肝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特征,酒精性肝病当属中医“伤酒”“酒风”“胁痛”“酒疸”“酒癖”“酒臌”等范畴。具体而言:
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归属“伤酒”“胁痛”“酒癖”范畴 酒精性肝硬化
归属“酒疸”“酒臌”范畴
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因有两点:
饮酒过量,酒毒湿热侵袭是酒精性肝炎发病的外在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内伤饮食劳逸,脾胃受损是其根本原因
酒者,湿热有毒之品也;味甘、苦、辛,入心、肝、肺、胃经
医学上历来对酒的看法有两端:
一则认为少量饮酒可有益健康:
李时珍言:“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
现代学者提出:睡前少量饮酒可促进血液循环,亦可以帮助睡眠;且适当饮酒有助于血管扩张,能降低冠心病死亡率,还可使全身组织特别是动脉血管平滑肌松弛或扩张,有利于血压下降及保护心肌细胞。
另有一说:乙醇含量低于10%的酒可促进胃液、胃酸的分泌,促进胃的消化吸收机能。
另一则,亦有医家提出: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以酒为浆”可致“半百而衰”
《诸病源候论·饮酒后诸病候》曰:“酒性有毒,而复大热,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渍脏腑,而生诸病”
清·汪昂《本草备要·谷菜部》曰:“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灼精,动火生痰, 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脾因火而困怠, 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而忘俱,肾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劳伤、蛊隔、痈疽、失明,为害无穷”
缘何?
一则过犹不及:《本草纲目》:“少饮则和气血,多饮则杀人顷刻”
二则因人而异: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言:“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有濡唇而辄乱者”
故而酒之湿热毒性可致人体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又可损及人体气血阴阳,是酒精性肝病发病的外在因素。但若人之禀赋强盛,身体健壮,则虽过量饮酒亦不足以伤人,只有当人体禀赋不足,饮食劳役伤及人体正气后,酒毒才能为害人体,正所谓“壮者气行则已, 怯者著而成病”。
酒精性肝病的病程演变
初期(“伤酒”“酒痞”阶段)
——西医: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症状:脘腹胀满或胀痛, 纳食不馨, 或胁下积块, 质地柔软。
“凡饮酒致伤者, 以酒湿伤脾, 致生痰逆呕吐, 胸膈痞满, 饮食减少”。
——《景岳全书》
该阶段多因恣意饮酒,湿热酒毒之邪蕴结中焦 ,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升降失常, 致脾土壅滞, 土壅木郁, 肝失条达,形成肝脾同病或肝胃同病。此时因清阳不得升, 浊阴不得降, 清浊相混, 气机升降失调, 血行不畅, 脉络失和, 每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 或停于腹部, 或结于胁下, 而为胃痞、胁痛等伤酒之证。
中期(“酒癖”阶段)
——西医: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
症状:胁下积块明显增大, 质地中等, 胁胀而痛, 饮食减少, 面色萎黄, 形体逐渐消瘦等。
“夫酒癖者, 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 酒与饮俱不散, 停滞在胁肋下, 结而成癖, 时时而痛, 因即呼为酒癖, 其状胁下弦急而痛”。
——《诸病源候论》
该阶段因病延日久, 或治不得法, 病势渐重。酒湿浊毒, 蕴而不化, 聚而为痰, 酒湿浊毒之邪滞留中焦,又可进一步阻滞气血运行,气血、痰浊与湿热酒毒相互搏结, 结为痞块, 停于胁下, 而为酒癖。此时, 邪气渐盛, 正气稍衰, 病位肝脾。
后期(“酒臌”阶段)
——西医:酒精性肝硬化
症状:腹大胀满, 如囊裹水, 胁下积块, 按之坚硬, 青筋暴怒, 甚则脐心突起, 面色萎黄或黎黑, 四肢明显消瘦等。
“少年纵酒无度, 终成水臌”
——《景岳全书》
随着病程的延长, 依然纵酒 ,则气滞、血瘀、痰结愈甚,正气渐耗,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肝失调达 ,脾失健运,肾失蒸腾,三焦气化不利, 水液潴留 ,气 、血 、痰、水搏结于腹部, 终致腹部胀大形成“酒臌”之病。本期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有气滞、血瘀、痰湿、水停的侧重,正虚有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的不同。
依上所述,酒精性肝炎多属于酒精性肝病的早期和中期阶段,其发病机理系酒毒湿热伤及脾胃,连及肝胆,气机失调,痰浊内蕴,郁久化热,甚者碍血耗气,以致气滞、血瘀、痰浊、湿热蕴结,故而发病。
酒精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病之初期,多因酒热湿毒之邪蕴结中焦,伤胃及脾,土壅木郁,气机不畅,痰浊内阻所致,治当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等
继则痰浊之邪蕴久化热,兼之酒毒本为大热之品,治疗上当以清热利湿,疏肝解毒为主
方选:茵陈蒿汤,并可选用藿香、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生柴胡、炒黄芩、炒山栀、白花蛇舌草、姜半夏、生大黄、车前草等,或清热利湿,或健脾消胀。
久病患者应注意辅以活血化瘀,清·吴鞠通提出“肝郁久则血癖,癖者必通络”
方选: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等
酒精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小结:酒精性肝炎的中医治疗当以疏肝健脾利气,清热解毒利湿,化痰降浊祛瘀为法。
分享:酒精性肝炎的其他治疗思路
解表利湿法
金·李东垣在治疗上反对妄用攻下药物,认为:酒性大热,己伤元气,若复用大黄、牵牛等大热之药下之,则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之阴血,致有形阴血亦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使元气消亡,神无所依,提出治疗酒食所伤可用上下分消其湿之法 。
《兰室秘藏·酒客病论》载“酒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则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
其代表方:葛花解醒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