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超声波检查是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常用的方法,在肝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不少患者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完全从字面上去片面理解B超的一些专业用语,会给自己平添许多烦恼。像"肝实质光点增粗"、"肝实质弥漫性病变"、"早期肝硬化声像"等B超用语,不知令多少患者心急如焚。个别患者可能还会注意到B超报告上的一些数据,他们往往将此与以前的报告或其他医院检测的结果相比较,如果发现肝脏的斜径、脾脏厚度、门静脉直径等比以前多了几个毫米,就怀疑自己的病情恶化了。B超给肝病的诊断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却也给一些不明真相的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包袱。
结果分析
肝脏B超检查报告通常有各种数据,医生是根据这些数据判断正常与否或是否存在疾患的。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很大,而且每次B超测定的位置又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每次测定的结果总会有些差异。如果B超报告的结果稍为超标,或稍为超过上次测定的结果,不一定就是不正常或者病变加重。曾有人做过实验,让不同的医生检查同一病人脾脏的厚度,其结果相差5~15毫米。
正常肝脏
正常肝脏切面轮廓光滑整齐;
胸腹壁下可见进肝光带;
下缘有出肝光带;
正常实质回声光点呈淡而微细,分布均匀,无局限性中断及粗大不规则光点;
肝实质内可见血管及胆管的管状结构,走行清晰;
肝静及门静脉明显可见,肝内胆管及肝动脉难辨认。
肝炎表现
1、急性病毒性肝炎B超表现
急性肝炎
肝脏普遍肿大,各径线侧值增加,肝脏呈现形态饱满;
肝包膜回声相对增强、毛糙,下缘内面稍隆起,肝实质充血、水肿时,回声低于正常,密度较稀疏,后壁回声相对增强。
在肝细胞出血,变形、坏死、再生时,可见肝实质回声逐渐增强,光点增粗、增多、分布不匀;
脾脏稍增大,随病情好转可恢复正常,急性肝炎时胆囊表现可正常或者囊壁增厚,内腔萎缩,可无胆汁。可能为严重肝细胞损伤的表现。随病情好转胆囊可恢复正常。
由于上述表现特异性不强,对急性肝炎的诊断价值有限,故需结合病史及临床其他检查配合诊断。
2、慢性病毒性肝炎B超表现
慢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B超检查结果随肝病变慢性化严重程度而异:
轻者可以完全无异常表现;
严重可近似肝硬化;
肝大小及形态可无明显改变,或者有左、右叶轻中度肿大;
肝包膜在轻型和非活动型时也可无变化;
病情较重时肝表面可有不同程度凸凹不平,显示肝包膜不整;
病情较轻时肝实质仅见光点增多或稍强,分布均匀;
较重时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可呈网络状,管道结构稍模糊,但门脉不扩张;
脾脏轻度肿大,厚度大于4厘米,肋缘下深呼吸厚度小于3厘米;
肝损严重时,肝细胞坏死明显者,肝囊壁毛糙,轻度增厚,但无急性肝炎时明显,胆汁回声大致正常。
超声显像对慢性肝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低,亦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配合诊断。但可检测慢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演变过程。
意义
慢性肝炎患者B超检查的部位应包括肝脏、胆囊和脾,肝硬化病人还应该进行腹水检查,肝脏病变越明显,B超诊断的准确性越高。急性肝炎时,B超缺乏特异性影像特点,绝大多数肝回声正常,慢性肝炎声像图为回声增加型,还可测得慢性肝炎患者的脾肿大。乙肝病毒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经常进行B超检查对早期诊断肝硬化和肝癌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B超对肝癌、肝脓肿、肝腹水、肝外梗阻性黄疸和中晚期肝硬化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不能仅仅根据B超结果判断肝脏炎症的轻重和原因。B超检查终究只是一项辅助检查,它的检查结果应由有经验的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注意事项
乙肝B超检查前要空腹,并做好检查前的肠道准备。腹腔的肝、胆、胰的B超检查应该不要吃东西,避免胃肠食物和气体对超声波的干扰,保证胆囊及胆管等器官内有足够的胆汁充盈,从而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乙肝B超检查通常安排在每天上午。
乙肝患者应该在做乙肝B超检查前3日禁食牛奶、豆制品、糖类等易于发酵产气食物,检查前1天晚吃清淡少渣饮食,食后禁食一夜,注意休息,检查当天需早上需要空腹禁食、禁水。另外有些乙肝患者虽然没有吃早餐,但在凌晨两三时吃过东西,同样会影响乙肝B超检查效果。
乙肝B超检查中一定要按照医生要求,积极配合。在乙肝B超检查中,医生常常会要求乙肝患者一直"吸气",此时应该按照医生的指令进行呼吸运动,这样才能有助于更好地观察。此时"吸气"可以促使肺部气体充满,这样会使得膈肌向下移动,这样乙肝B超检查结果才能更好地显示肝脏、胆囊。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特聘北京会诊专家:李筠教授、王宪波教授、郭朋教授每周来院会诊!
供稿:河北中医肝病医院超声科主任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