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乙肝病毒血液传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性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不是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不包括在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内,一般不会传播乙肝病毒的。
特别提醒: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注意事项极多,像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等,都有可能造成皮肤、黏膜的破损,引起乙肝病毒的传播。另外接吻时若消化道有溃疡、红肿炎症、牙龈出血等,那么接吻也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比比皆是,那么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具体有哪些呢?我们来做下详细说明。
1、乙肝病毒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
2、乙肝病毒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近年发现有乙肝病毒父婴传播的现象,经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环节的传播几率。
3、乙肝病毒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亦是乙肝病毒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液透析患者也是乙肝病毒传播的对象。
4、乙肝病毒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乙肝病毒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吻。
5、乙肝病毒昆虫叮咬传播: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如由于蚊虫叮咬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皮肤粘膜破损口被乙肝病毒感染(如因被蚊子叮咬后的痛痒采取的抓挠)。据国内外多年研究,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根本无法复制繁殖,而且乙肝病毒随血液被蚊子吸食后一般在14小时内就会被消化。即使没有被消化,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也不会活过48小时,而蚊子的吸血间隔在72小时左右,所以把昆虫叮咬做为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并没有可靠的依据。还有证据表明,蚊子在吸食血液时并不会把前一次吸入的血液吐出到被吸食者体内,它只是吐出一些自己的唾液产生一些润滑和麻痹效果而已。所以目前来看蚊虫本身并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乙肝病毒: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肝病毒。因此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
切断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是预防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避免乙肝病毒传播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注射乙肝疫苗,使乙肝病毒失去传播目标,也就不存在乙肝传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