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人群感染率高达60%。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亦高达10%~15%。慢性HBV携带者超过1.2,其中大多数为母婴传播所致。Stokes早在1951年就提出HBV可由母亲传给胎儿,但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学者运用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HBsAg阳性孕妇的流产死胎肝细胞内检测到HBV-DNA和HbsAg,从而证实了宫内感染的存在。资料显示HBsAg携带者孕妇的胎儿宫内感染率为5%~16%。宫内感染为母婴传播方式的一种,其他还可通过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
上述方式所引起的HBV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HBV感染的1/3,其余2/3的HBV感染主要通过密切生活接触和注射等水平传播方式而获得。故了解其传播特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阻断母婴间的乙肝病毒传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另外,母乳为婴儿理想的食物,它除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外还含有多种抗病毒物质。因此,主张母乳喂养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热点。WHO要求2000年母乳喂养率达到80%,但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能否母乳喂养,国内外争议较大, 现将上述问题综述如下。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途径
一、宫内感染
以往认为乙肝病毒很少通过胎盘。有关胎盘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报道不多,且结论不一。但近几年较多资料证明宫内感染率较高,通过胎盘引起的宫内感染约5%~10%。胎盘生理是胎儿与母体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是胚胎与母体组织的结合体。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胎儿血液每分钟500ml流量经胎盘。胎儿血液是经脐动脉直至绒毛毛细血管。经与绒毛间隙中的母血进行物质交换,两者并不直接相通,而是隔着绒毛毛细血管壁、绒毛间质及绒毛表面的细胞层。靠的是渗透、扩散和细胞选择力,再经脐静脉返回胎儿体内,母血则经底蜕膜螺旋小动脉开口通向绒毛间隙内,再经开口的螺旋小动脉返回孕妇体内。
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的部分主要在血管合体膜(VSM),由5部分组成:1)合体滋养细胞;2)合体滋养细胞基底膜;3)绒毛间质;4)毛细血管内皮细胞;5)毛细血管基底膜。
目前普遍认为HBV宫内感染是通过胎盘,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认为HBV宫内感染主要是由于HBV使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改变所致。唐时幸等报道HBsAg阳性孕妇引产胎儿的宫内感染率,血清学诊断为20%,胎肝组织HBV-DNA检测达44.4%,而免疫组化法为5.9%,并认为HBV宫内感染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脐血HBV抗原标志物阳性则表示可能有HBV宫内感染。Lueifora等分别在3例和9例HBsAg携带者孕妇的足月分娩胎盘中发现有HBsAg和HBcAg的存在。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孕期的胎盘组织细胞中不但有HBV蛋白的存在,而且还有HBV-DNA存在。
HBsAg和HBeAg主要位于受感染的细胞的胞浆内。而HBcAg和HBV-DNA主要位于胞核内,从而提示HBV可进入不同孕期胎盘的细胞内,并且很可能在其中复制和表达。唐时幸等应用斑点杂交技术在2例引产的胎盘中检测到HBV-DNA,并认为HBV可通过胎盘屏障或先感染胎盘并在其中复制再感染胎儿,但究竟是胎盘的哪些细胞复制感染尚不清楚。
科研人员收集了HBsAg携带孕妇131例,其中孕早期人工流产胎盘24例,孕中期引产胎盘和胎儿各6例,足月分娩胎盘和新生儿各101例,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PCR法胎盘的HB-sAg,HBeAg,HBcAg检测分别为4.2%(1/24),1/6和44.6%(45/101)。1例孕中期引产胎儿的肝脏中检测到HBV蛋白和DNA。其胎盘从母面到胎儿面各层细胞也均受染。101例新生儿中8例(7.9%)发生了宫内感染、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HBV感染发生宫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比值为18.46。本研究发现在6例孕中期引产的胎盘中有1例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受到HBV感染,而该例引产胎儿的肝脏HBV-DNA,HBsAg,HBeAg及HBcAg均呈阳性染色。
更多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hbgb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