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 > 肝病常识 > 肝病快讯 > 正文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04/11/14 14:52:55 点击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从101例足月分娩胎盘HBV感染情况来看,19例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感染,其中6例(31.6%) 新生儿发生了宫内传播。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感染是HBV宫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OR=18.46,P<0.01)。而且HBV感染胎盘造成宫内感染的危险度,从胎盘屏障层绒毛滋养层细胞(OR=5.21)、绒毛间质细胞(OR=6.00)至后一道防线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OR=18.46)逐渐扩大,从而表明胎盘屏障,尤其是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V感染与否可能是宫内感染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不区分是哪类细胞感染时,胎盘HBV感染并非与宫内传播的发生有必然的联系,故该研究结果不支持胎盘感染必然造成宫内感染的假想。

    另外,Lin等的研究表明,先兆流产和(或)先兆早产的胎盘渗漏可能会造成母血交流,从而导致宫内感染的发生,尽管有19例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感染,可并非每例新生儿都发生宫内传播,主要原因可能为:1]HBV尚未能进一步突破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而进入胎儿;2)与胎盘本身具有防止病毒感染的某种屏障功能有关,如胎盘具有产生干扰素的能力 ;3)即使HBV进入胎儿后,一方面HBV-DNA处于不表达状态,另一方面有可能隐匿于肝脏或肝外组织中,而外周血难以检测到。所以,对这部分婴儿所做的长期随访十分重要,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有实验还表明,从孕早期至足月分娩,胎盘HBV感染有逐渐增加的现象。另外,从胎盘的母血至胎儿面的HBV感染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OR值却逐渐增大,提示HBV经胎盘感染胎儿可能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传递方式实现的,即母血HBV经蜕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蜕膜细胞和(或)绒毛间隙直接感染绒毛滋养层细胞,然后进一步感染绒毛间质细胞,终感染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而造成胎儿宫内感染发生。

    二、HBV-DNA阳性产妇感染性强

    有学者采用PCR检测法对56例(研究组)孕妇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者的产后乳汁、唾液及新生儿脐血进行HBVDNA检测,结果认为研究组中脐血、母乳汁、母唾液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2.86%,37.50%,10.71%,而对照组分别为0, 1.92%, 0 (P值分别为<0.01,<0.01及<0.05),结论为HBV-DNA阳性产妇宫内感染机率明显增高、感染性强。 孕妇血中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一般认为母亲孕期外周血HBsAg滴度、HBeAg阳性率和HBV-DNA水平等指标越高,其胎儿感染的机率就越大。血清HBV-DNA是反应病毒在体内复制和宿主传染性的直接指标。

    因此,用血清HBV-DNA的含量估计宿主的传染性更为直接可靠。刘志华等用斑点杂交法检测185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DNA及新生儿HBsAg,结果表明随着孕妇血清HBV-DNA含量的增加,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性也增高,孕妇血清HBV-DNA含量,标志着其乙肝传染性的强弱,同时HBV感染的孕妇,其胎儿异常或死产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妊娠可加剧孕妇肝炎的发展。

    三、羊水、血、阴道分泌物而引起感染(分娩时感染)

    目前认为,HBsAg阳性的产妇分娩时,胎儿可能通过产道吞进羊水、血、阴道分泌物而引起感染,即使胎儿,出生时血清学检测阳性,但2~4个月以后有60%发展为HB-sAg阳性,符合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但Alexander的研究表明,其所研究的21名HBV慢性携带的孕妇在经羊膜穿刺术后分娩后,在其第1个月或第1年中,21个婴儿无一例(95%CI:0~16.8%)为HBsAg阳性。结果表明,HBV携带的孕妇羊膜穿刺术后并不增加胎儿宫内HBV感染风险。

    四、母乳喂养感染(分娩后感染)

    关于乙肝血清指标阳性的孕妇能否哺乳,国内外争议较大。文献报道,乙肝血清HBsAg阳性者,母乳有56.14%~71.00%HBsAg阳性。血清中三阳和HBeAg阳性、抗-HBc阳性者初乳中HBV-DNA阳性率100%。提出不宜喂母乳,但若初乳中单纯抗-HBs或(和)抗-HBe阳性者,其排毒率为0,可以哺乳。林静吟等研究发现,孕产妇HBV-DNA阳性者,其乳汁阳性排出率为37.50%,说明其传染性强,不适宜作母乳喂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hbgbyy)。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
查看更多>>
无标题文档
来院公交线路:
  • 130路
  • 132路
  • 133路
  • 526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