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专家研究也发现,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于孕中期注射,发现期初乳、脐血、婴儿血HBV携带率均有下降趋势,推测其机理,可能是降低了外周血HBV值。故此,宫内感染是可以有效阻断的,从而降低新生儿发展成慢性HBsAg携带者含量,这一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有学者临床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妊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38例继续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妊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一例发生母婴并发症,婴儿带毒发生率为零,有效阻断了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也未发现婴幼儿发育异常情况。认为拉米夫定有助于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也有助于降低乙型肝炎妊娠并发症。但仍不能忽视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美国发现,1例30岁女性HIV感染者,妊娠期间仍服用拉米夫定、扎西他宾,婴儿出生后发生严重的贫血,并出现了心衰;法国一组194例应用拉米夫定加齐多夫定预防HIV母婴传播者,也有两例婴儿发生一种罕见的线粒体DNA基因损害,于出生后1年内死亡。
对HBsAg及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防止产道损伤及新生儿产伤、羊水吸入等,以减少母婴传播。
围产期感染的婴儿将有80%成为HBsAg持续携带者,是由于婴儿期的免疫功能全,HBV-DNA可与婴儿肝细胞DNA整合,逃避了T细胞的攻击不能清除HBV,对HBsAg或HBeAg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采取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相结合的方法以切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免疫逃逸突变株的出现又是一难题,HBsAg a决定簇为HBV各血清型所共有 。其抗体可对各血清型提供交叉保护。Hsu等研究了台湾地区大规模乙肝疫苗接种前后3次调查中DNA阳性儿童中 a决定簇(氨基酸 110--160)突变株的变化。在实施大规模乙肝疫苗接种前的1984年调查中,a决定簇突变株占7.8%,而实施接种5年后的1989年,突变株上升到19.6%,接种10年后的199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8.1%,再次说明大规模的乙肝疫苗接种加速了a决定簇突变株的积累。
近科研人员在并未受到HBIg和疫苗免疫压力的引产胎儿中检出HBV S区的突变株,说明突变株的垂直传播可能不仅仅和免疫压力有关,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母婴传播免疫失败儿童中HBsAg变异株的存在可能因多种因素引起,如病毒高滴度等,并不一定单是突变本身的作用.是否需要在现有疫苗中增加变异株的HBSAg以预防免疫逃逸变异株尚需迸行更深入研究。
不同分娩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纪向虹选择241例HBV-DNA阳性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应用PCR方法检测其脐血、静脉血HBV-DNA。结果显示,181例经阴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及1个月时分别有54、61例血液中HBV-DNA阳性,而60例剖宫产的新生儿有9、11例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经阴分娩的新生儿比剖宫产出生的新生儿有更高的HBV感染率。剖宫产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但也有不一的报道。
综上所述,HBV是严重危害人口健康的传染病。其母婴传播尤其是宫内感染是造成胎儿发展成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增加了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人口比例,且乙肝病毒携带者产妇母乳喂养及生产方式是很有争议的问题。各家意见不一,存在分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研究结果对于能否广泛推广纯母乳喂养有着显著性的临床及社会价值,有益于婴儿健康与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母婴传播是可以有效阻断的,这就为降低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数量,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提供了可靠的医学手段。
更多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河北中医肝病医院』官方微信(hbgbyy)。
